形成“4+4”减灾星座
据民政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根据我国民用航天的发展规划,2008年8月,我国第一个专门用于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的小卫星星座即将发射。它是我国第一个多星多载荷民用对地观测系统,由可见光、红外与微波遥感等观测手段的光学卫星和合成孔径雷达卫星(“2+1”星座)组成,具有中高空间分辨率(5米-300米)、高时间分辨率(48-96小时)、高光谱分辨率(100多谱段)、宽观测幅宽(大于700公里)的特点,可有效的应用于我国灾害监测与预报。
考虑到我国现有的技术基础、未来的技术发展和财政支撑能力,星座建设拟采用分步实施战略,第一步,在2008年陆续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即“2+1”方案),初步形成对我国灾害和环境进行监测的能力。第二步在未来5年内实现由4颗光学小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4+4”星座方案,形成利用空间技术支持灾害和环境监测与预报的业务运行能力。
减灾应用系统工程是整个小卫星星座系统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全新的针对多星、多载荷进行灾害“天地一体化”监测的业务运行系统。目前,减灾应用系统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在今年的卫星发射后将产生初步的应用效益。该减灾应用系统的建设目标是“满足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的应用需求,形成对小卫星星座的业务应用能力,实现灾害监测预警、灾害应急响应、灾情评估和减灾救灾指挥决策等基本功能,为提高我国减灾救灾水平和灾害监测预报能力,提供决策支持和公共服务”。
按照国家对小卫星星座系统工程的建设批复以及国家航天“十一五”规划要求,民政部将成立国家卫星减灾应用中心。该中心将成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工程运行管理和减灾应用系统业务运行的实体,承担着为国家自然灾害管理的灾前风险预警、灾中应急监测与评估、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提供空间决策支持的任务,以及推动国家综合减灾领域的空间技术应用和产品服务,制定减灾卫星乃至国家卫星减灾的发展战略规划,开展空间信息技术减灾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项职能和任务。
国际卫星提供地震灾区情报
5月12日17时,国家减灾委办公室作为“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组织的正式授权用户(2006年5月我国正式加入该组织)第一次紧急启动该机制,向其所属的欧空局、美国地质调查局、加拿大航天局、日本航天局、印度航天局等空间机构提出卫星数据观测申请,以及时获取地震灾区的卫星观测数据。
同时,考虑此次地震灾区波及范围大、地形复杂、同时伴随大范围降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还向总参、国内卫星数据提供方和代理机构提出了军用卫星和商用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观测申请。
为保证地震灾区卫星遥感监测与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国家减灾委办公室还邀请高校、科研院所、卫星应用机构、公司的有关专家共同组成专家组开展数据分析与评估工作。
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开展,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已从相关机构获取了地震灾区部分卫星存档数据,地震灾区最新观测数据已编入观测计划正在接收处理当中。围绕这些卫星数据资源,国家减灾中心将根据工作规程开展数据处理、信息分析、灾情及风险评估工作,为救灾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并将逐步从应急评估工作转入到灾情的全面评估阶段。详细信息见国家减灾网(http://www.jianzai.gov.cn/index.html)和国家空间技术减灾网(http://www.jianzai.gov.cn/rs/index.asp)。